方名 | 正柴胡飲 |
規(guī)范名 | 正柴胡飲 |
經典 | 經典 |
出處 | 《景岳全書》(明?張景岳) |
功用大類 | 解表方 |
功用小類 | 辛溫解表 |
處方 | 柴胡(9克),防風(3克),陳皮(4.5克),芍藥(6克),甘草(3克),生姜(三五片) |
炮制 | 水一盅半,煎七八分,熱服(現代用法:水煎溫服)。 |
功用 | 解表散寒。 |
主治 | 外感風寒輕證。微惡風寒,發(fā)熱,無汗,頭痛身痛,舌苔薄白,脈浮。(本方常用于感冒、流行性感冒、瘧疾初起以及婦女經期、妊娠、產后感冒等屬外感風寒而氣血不虛者。) |
方解 | 本方證屬外感風寒表證之輕者。風寒束表,毛竅閉塞,衛(wèi)陽被遏,因感邪較輕,故癥見微惡風寒、發(fā)熱、無汗、頭身痛;苔薄白,脈浮為風寒表證之征象。外感風寒,宜解表散寒;表寒輕證,只需輕疏肌表,微發(fā)其汗,病邪自可外達,不必用辛溫重劑,徒傷其表。方中君以柴胡辛散表邪。臣用防風祛風寒,止疼痛。生姜辛溫發(fā)散,助柴胡、防風解表透邪;陳皮疏暢氣機,以助祛邪外出;芍藥益陰和營,防辛散太過而傷陰,共為佐藥。甘草調和諸藥為使。本方藥性平和,對于氣血不虛而外感風寒較輕者頗宜。 |
禁忌 | 斟酌。 |
化裁 | 頭痛甚者,加川芎以祛風止痛;熱而煩渴者,加葛根以透熱生津;嘔惡者,加半夏以和胃降逆;濕盛者,加蒼術以化濕運脾;寒盛而邪不易解者,加麻黃或蘇葉發(fā)散風寒。 |
附方 | 無 |
附注 | 本方為張介賓所創(chuàng)平散風寒治法之代表方。臨床應用以微發(fā)熱惡寒,頭痛身痛,苔白脈浮為辨證要點。 |
文獻 | 《景岳全書》卷51:“凡外感風寒,發(fā)熱惡寒,頭痛身痛,痎(jie)瘧初起等證,凡血氣平和,宜從平散者,此方主之?!? |